首页>专栏 >正文

书店在成都的一百种可能

张丰

成都的读本屋书店,已经算是小而美的“文化地标”。法兰克福书展曾经的中国合伙人王竞女士到成都,只有半天空闲时间,要看一家书店,在方所和读本物之间,她选择了读本屋。参观后她大赞不虚此行,开始向朋友圈推荐。

这家书店和一般的网红店不太一样,生于 1988 年的老板廖宇非常腼腆,根本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和“出名”相比,我更喜欢他谈到书店经营时的坦白:“生存下去没问题,今年营业额又增长三分之一。”他的新办法,是另外注册一个微信,专门用来在朋友圈卖书,如果这个微信的“好友”能够加满,“我就吃饱了。”

书店每个月可以挣一万多块,其实只是相当于夫妻两人的工资,但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支付系统可以进行账目管理,两个人可以轻松打理店铺,不但有时间陪孩子,还可以读书、旅行。他们没有一般创业者心中的“盈利模式”和焦虑,很能享受当下一个小店主的自由。

因此,当我听说他和朋友在玉林又开一家书店的时候,很是吃了一惊。拥有小酒馆的玉林,在国内有相当的名气,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但是都是“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他们在小酒馆排队,拍照留念,连啤酒都不会多买一杯,还会到隔壁书店去喝咖啡、看书吗?

经过装修,这家叫“一苇书坊”的小书店还是开起来了。它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书店除了可以喝茶,还可以喝精酿啤酒。在成都乃至全国,茶、咖啡和书的结合,已经比较普遍,而在书店喝酒,却是一个创新。但是在很多读书人的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幻想过和朋友一起在书店喝酒呢。

这样的酒局,人不能太多,声音也不能太大,所谈论的问题不能太世俗和功利,可以像古人那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谈论知识、思想或者爱情。这样的酒局,一定不能喝到大醉,最多微醺,因为结束的时候,可能还会顺便带几本书回家——喝酒让人开心,让心变得粗大,让人想起未来,这时一定会想着读书吧。

这是美好的期望,现实还有待长期观察。但是就开业的情况来说,出乎意料地乐观。书店招募 100 名“创始会员”,每人缴纳399 会费(可以消费,而且 8 折),看起来,和一般办卡的套路没什么区别,但是在一个晚上,这 100 个会员资格就一售而空。

除了消费,创始会员还有一个福利,就是可以免费使用书店的场地,举办文化活动。很有可能,这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有家住玉林附近的作家朋友,准备把这个书店当成是自家书房和客厅的延伸,可以在这里读书,也可以见朋友聊天。考虑玉林一带生活方便,美食很多,可以随便叫外卖到书店,这个“客厅”的想法还真有点美妙。

书店的书也很有特色。除了和读本屋风格相似的人文、社科精选外,这里还有一个专柜,出售成都本地作家的作品,大多都是签名版。可以预见,在未来,这里会成为成都作家活动的一个中心,也会成为连结作家和读者的地方。它会成为玉林社区的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在十多年前,小酒馆和白夜酒吧就有这样的文化中心的功能,和这两家酒吧相比,新开的书店,文化的色彩更加浓厚,因为它在本质上毕竟是一家书店。

对这个书店的未来,我也没有太大把握。好处在于,房租便宜,要坚持下去并不困难,但是时间是理想最大的敌人,能够坚持多久仍然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会在两三年后暴露出来,度过初创时期的兴奋和热情,才进入沉闷甚至乏味的坚持期。这对所有的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对书店和咖啡馆这样的小店来说就更是如此,因为即便能够盈利,这样的项目也不会赚很多钱,持续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我关注的并不是这家小书店的存活,而是问题的另一个面向:在成都,咖啡馆和书店,似乎层出不穷,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本地媒体评选成都咖啡馆 50 强,初选名单有几百家,但是读者留言中仍有很多抱怨,因为自己喜欢的咖啡馆没有入围。这些咖啡馆,很多都是这两年开的,店主有热情,能拍很好的照片,慢慢也有了自己固定的消费群,大多都是喜欢时尚的年轻人。

有不少人都喜欢那种能开很多年的老店,一家几十年的咖啡馆,对所在的社区来说意义重大,一定不止是咖啡那么简单。但是,如此众多的咖啡馆和书店冒出来,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这里不仅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更有很多奇思妙想,有敢于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行动力。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习惯每天都一样的上班族生活,他们不再隐瞒,在年轻的时候,就拼尽全力,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这可能就是这个城市可爱的地方。顾客和读者会把这种可感知的氛围称为休闲,但是对那些为你提供休闲的人来说,这可不轻松。即便他们对梦想不能坚持很久,他们也配得上你的羡慕和敬意。

 

2020.06

《天府文化》杂志定位对天府文化的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成为引领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品牌,传承发展天府文化的首席读本,反映成都人文精神的城市杂志,成都高端文化消费和对外宣传的有效载体。

查看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