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都故事 >正文

都市熊猫村

撰文/杨颖

9 25 日,宽窄巷子景区跟往常一样,人流攒动,摩肩接踵。游客们在欣赏成都建筑风景的同时,采购着当地的文创特产,若是与熊猫有关的周边产品的店铺,总是门庭若市。天气渐凉,一款熊猫元素的儿童针织帽令游客驻足询价,销售火旺,而这正是“都市熊猫村”的居民们设计生产的熊猫周边。

“都市熊猫村”是个村子吗?它又在哪里呢?

原来,“都市熊猫村”是成华区白莲池街道发布的“都市熊猫村文创社区营造计划”中对菁华翠庭集中安置区的代称。菁华翠庭片区涵盖了回龙、狮子、一里塘三个社区。

片区紧邻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处于成都市“熊猫之都”项目北湖片区的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熊猫资源,因此,“都市熊猫村”应运而生。

“这一片的居民,90% 都是客家人。”菁华翠庭片区党支部书记兼回龙社区书记兰典昭介绍,“熊猫文化、客家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两大标签,我们会好好利用起来,通过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将菁华翠庭片区营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都市熊猫村。”

其实,对于熊猫,菁华翠庭片区居民最初是无感的。从 1987 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成以来,回龙、一里塘、狮子 3 个社区居民就为大熊猫迁地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么多年虽与熊猫毗邻而居,但居民们总认为“熊猫是熊猫,我们是我们。”彼此的生活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

但是,近几年,随着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的建设,熊猫与客家居民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终于交汇于一处。白莲池街道同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这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 2013 年便开始关注并推动着熊猫村村民与野生大熊猫之间的持续发展,对如何链接熊猫与居民颇有一定心得。今年6 月,融合客家文化与大熊猫文化的客家乡愁记忆馆暨熊猫家体验站开馆(以下简称客家乡愁记忆馆),并以此为基点开展了多项社区文化营造活动。

兰书记说,“自从客家乡愁记忆馆建成后,大家很乐意来这里。”馆内空间多以“熊猫”命名。熊猫工坊里是以熊猫为元素的周边设计产品;熊猫清吧则摆放着鸡公车、缝纫机等老物件,唤起客家居民共鸣,创造情感连接;而在熊猫客厅,人们可以参与各种活动分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8 月至明年2 月,菁华翠庭片区打造的都市熊猫村“开课啦”将举办 28 堂社区文化公开课,其中14 堂课为嘉宾专题讲座,另外 14 堂课是优秀影片展映与赏析。

活动正式启动后,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赵松生给片区居民带来生动的第一堂课——大熊猫文创与都市熊猫村营造。

赵松生从都市熊猫村到底是个什么村,拿什么留住千万游客讲到都市熊猫村文创社区营造计划等十个方面,动员社区居民踊跃参与。

同时,菁华翠庭片区还针对小朋友开展了多项活动,培育《白莲池客家人报》小记者,让孩子们关注社区文化活动,关注“大熊猫 + 客家”文创社区和都市熊猫村的打造,而他们采写的文章也将刊登在《白莲池客家人报》上。另外还与成都熊猫基地合作,选拔出12名辖区内的学生作为大熊猫讲解员。通对社区熊猫氛围的营造,居民渐渐从对熊猫“无感”变为“达成共识”。

此外,菁华翠庭片区还开始孵化培育舞龙、针织、民宿等自发组织,是基于熊猫文旅而延伸开发的为居民创收的途径,罗泽琼便是熊猫针织小组的代表,“以前在家很闲,如今不一样了,可以凭针织技术为村里做贡献,生活有了方向,有了盼头。”自组织成立两个多月以来,已研发了五款熊猫针织帽,在欢度中秋喜迎国庆少儿和女子客家舞龙汇演中,孩子们将它戴在头上,“萌”翻了全场。居民们都看到了因熊猫而显现的广阔市场,信心十足。

“从今年 8 2 日发布都市熊猫村文创社区营造计划以来,主要工作是集中树立居民对社区品牌的认知,提升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参与度。”赵松生认为,这只是都市熊猫村起步时的 1.0 版本,之后还会有 2.03.0 不断地更迭,“目前的创作作品只能算周边,以后会通过熊猫这个标签来链接世界各地的熊猫文创团队,打造熊猫创客空间,让文创真正成为创新引擎。”

来到客家乡愁记忆馆对面,目睹那一排排闲置的商铺,赵松生非常感慨:“其实,除了我们的都市熊猫村外,川陕甘还有 51 个熊猫县、198 个熊猫乡镇、数百个熊猫村,他们没有熊猫基地如此多的游客。希望未来可以将这里作为熊猫村展示区,让游客能够认识并参与到更多熊猫村的保护行动当中。”

未来,关于熊猫 IP 的文创社区打造方式还有很多,熊猫文旅、熊猫科研、熊猫公益……都可进行链接,都市熊猫村,意义远远不止于社区。

2020.06

《天府文化》杂志定位对天府文化的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成为引领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品牌,传承发展天府文化的首席读本,反映成都人文精神的城市杂志,成都高端文化消费和对外宣传的有效载体。

查看往期